伏羲氏是中華民族歷史建構統系中的人文始祖
關于“伏羲文化”的認知和思考(一)
伏羲氏是中華民族歷史建構統系中的人文始祖
伏羲氏是中華民族歷史 建構統系中的人文始祖
自有典籍以來,中華民族的先輩們,也在不斷努力探研所來自的根脈,追溯中華民族的始祖及其文明之源,誠如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所言:“中國‘歷史作家’的層出不窮,繼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惜者,先輩學人歷經數千年,薪火相傳,從傳說中鉤沉尋繹,試圖建構中華民族的歷史統系,雖有初始所得,卻依然未擺脫傳說的籠罩,還是很為朦朧。
今天,我們回視這段朦朧的歷史建構統系,亦應對先輩們胸懷慎終追遠、不斷探覓尋根的初衷和取得的結果,也需以禮敬之心待之,切莫不屑一顧而率意拋棄。對此,無論肯定或否定,終歸可以激發人們的思考,沿波討源,尋其脈絡,提供歷史的追尋和求真、啟迪和沉思。
我國古史傳說時期的人類始祖伏羲氏,在先秦典籍中最早首見于《莊子》一書,現擇錄如下:
《人間世》篇曰:“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幾蘧,《莊子集釋》引成玄英曰“幾蘧,三皇以前無文字之君。”(王先謙《莊子集解》,下引同。)
《大宗師》篇曰:“夫道……豨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戲氏得之,以襲氣母。”
《胠篋》篇曰:“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伏犧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
《繕性》篇曰:“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
《田子方》篇曰:“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說,美人不得濫,盜人不得劫,伏戲、黃帝不得友。”
可見是《莊子》一書最早保留了有關伏羲的信息,不過仍嫌語焉不詳,意奧費解,莫釋其確。
其他,《世本·帝系篇》《商君書》《管子》《荀子》《戰國策》《楚辭·大招》等諸書也間有提及伏羲,或僅書名號,比《莊子》更是異常簡略。
其前甲骨、金文及其他經書、諸子典籍中均未見“伏羲”之名及其事跡之著錄,即是后來以博采雜事逸聞見長的《韓非子》《呂氏春秋》二書也只字未曾提及。可見,伏羲氏的傳說,或是戰國時期以前未廣泛流傳,或是典籍漏載,答案若何,于今未得確解。
伏羲氏亦被文獻尊奉為中華歷史建構統系中的“三皇”之首。
“三皇”之總名,在古代典籍中初見于《呂氏春秋》。其分項之名始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后世,其議帝號。’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此以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也有以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說者,云云。
總之,“三皇”之說本來就是幽緲虛玄的神話之論,何由稽考!然而,始由讖緯家的繹述立說,繼由儒家的賅綜宏論,“三皇”為誰,也終于將此神圣光環與民間的傳說人物相融合,由虛幻漸臻內涵趨實,以建造古史架構體系。
伏羲位列“三皇”之首。“三皇”具體指哪些傳說人物,稱謂有歧,大體為:
伏羲、神農、燧人說。班固等撰《白虎通德論》:“三皇者,何謂也?謂伏羲、神農、燧人也。”譙周《古史考》等也同此說。
伏羲、神農、祝融說。《白虎通德論》:“三皇者,何謂也……或曰:伏羲、神農、祝融也。”“祝融”謂誰,《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火正曰祝融。”東漢·應劭《風俗通》等也主此說。
伏羲、女媧、神農說。東漢·高誘《呂氏春秋》注曰:“三皇,伏羲、神農、女媧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篇》曰:“庖犧之后有帝女媧焉,與神農為三皇矣。”此后,唐·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紀》等典籍也認同此說。
伏羲、神農、黃帝說。晉·皇甫謐《帝王世紀》曰:“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此說源于漢·孔安國《尚書傳序》:“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此說雖晚出,因借力后儒(唐·孔穎達等對經書的注疏功不可沒)對經典的詮釋,卻有相當影響。
于上可知,無論哪種持說,伏羲氏始終被尊為“三皇”之首。
歷史上廟堂歲時祭祀伏羲氏,最早始于唐代。
據《舊唐書·玄宗紀》:“天寶六載,于京師置三皇五帝廟,以時享祭。”
《唐會要》:“天寶六載正月十一日勅:三皇五帝創物垂范,永言龜鏡,宜有欽崇。三皇:伏羲、神農、軒轅……其擇日及置廟地……仍以春秋二時致享供。”
天寶六載,即公元747年,遂立廟于京師。此時,盡管是三皇五帝同堂共享,伏羲氏并未單獨立廟設祀,但畢竟“三皇五帝創物垂范”的肇始功績,得以朝廷的“欽崇”奉祀,伏羲氏被認同為華夏歷史統系之源得以確立,歷代相延于今。
于是,以伏羲氏居首的,我國上古歷史架構統系終于定型,方才由神話、傳說進入了文本典籍,是為華夏歷史之肇始,為歷代所認同尊奉。正如范文瀾先生說:“反映出古代學人對人類社會的進化觀,是值得珍重的。”(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一編)
對此上古歷史架構統系,雖雜有似是神話、傳說,有虛幻縹緲之隙,但絕不能率爾否定。誠如馬克思精辟論斷:神話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也誠如拉法格所言:“神話既不是騙子的謊言,也不是無謂的想象的產物。”洞明此至理名言,方知曉我們前人所建構的、以伏羲氏居首的“三皇”遠古歷史統系,是歷史的神話化,而不是神話的歷史化,是基于遠古社會現實的折射,而不是后世的造次虛擬。翁獨健先生說:“‘三皇’時期的傳說,不僅傳誦了我國人類摩擦取火、漁獵、農業等方面的重大發展和創造,也反映了用火取火、采集和漁獵,再到農業生產的三個不同的連續發展的歷史階段。”有此識見,方能認識華夏歷史文明的童年。
緣此,伏羲氏,不啻就是中華民族歷史建構統系中的人文始祖,由伏羲氏尊名的“伏羲文化”就是中華民族“文明肇啟”的初始文化。
伏羲氏是歷史傳說時期人物,漸次被尊奉為中華歷史建構統系中的“三皇”之首,于今崇祀。
縱觀中外,大凡一個民族、或由多個民族形成的多民族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建構統系。遠古,因為沒有文字,只能是口耳相傳,歷經數百年、數千年乃至更多歲月,方才被后世以文字載錄傳世,從而成為傳說時期的歷史。
毋庸置疑,傳說時期的歷史的特質,常常是真實的歷史裹服于神話傳說的超凡玄幽的圣光套裝之中,而此膾炙人口、彌久傳世的神話傳說中,亦蘊涵著歷史真實或真實歷史的吉光片羽。關鍵是在混沌斑駁中如何發掘、尋覓、識辨,綴合成體,使真實的歷史析離結晶、復原面世。
伏羲氏正是中華民族傳說時期的歷史“人物”,他應該不是一位個人,而是一個綿延約數千年時期的聚焦表意稱謂。當然,此稱謂亦是后人僅僅依據傳說認定、或者可能還是追述命名的尊號。而以伏羲氏為稱謂的這段延脈數千年之久的人類初始文明,就是“伏羲文化”。
講好伏羲故事 傳播中華文明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網上有所的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和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指出,我們立刻刪除,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