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唐朝重大歷史事件一覽 唐代十大著名歷史事件

歷史 08-06

  唐朝重大歷史事件一覽 唐代十大著名歷史事件

  歷史上的唐朝給后世留下了深深的影響,至今還能見到很多千年前的遺澤!那么這個偉大帝國,發生了哪些重大的歷史事件呢?

  

 

  1、唐朝統一戰爭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然而隋朝滅亡之后,稱王稱帝者數不勝數,相互之間爭戰不休,天下面臨再一次大分裂危機。最終唐朝得以掃滅群雄,重新統一天下。唐朝在公元624年基本統一中原,公元628年,柴紹率軍消滅了依附突厥的梁師都,唐朝統一戰爭最終結束。李世民在此統一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即位后又開創了“貞觀之治”,造就了唐朝的盛世。

  2、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唐朝建立。唐高祖李淵即位后,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功勞也最大。

  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同時李世民集團亦不服太子,雙方持續明爭暗斗。 經過長期的斗爭,李世民集團逐步占上風,控制了局面,最終李世民設計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據傳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并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3、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指中國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虛心納諫,重用魏征等諍臣;并采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后來的開元之治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4、永徽之治

  “永徽之治”指的使唐高宗李治統治時期的一段盛世。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683),前六年號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與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高宗君臣們蕭規曹隨,照太宗時法令執行,故永徽年間,邊陲安定(擊敗西突厥的進攻),百姓阜安(人口從貞觀年間的不滿三百萬戶,增加到380萬戶),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

  5、開元之治

  開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前期所出現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經濟迅速發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前后共29年。

  6、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由于發起叛唐者乃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發于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安史之亂歷時七年零二個月,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可是對中國后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系的發展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司馬光《資治通鑒》:“(安史之亂爆發之后)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涂炭,無所控訴,凡二百余年。”

  7、唐滅焉耆

  焉耆維吾爾文:地名來自《漢書·西域傳》的焉耆國,又稱烏夷、阿耆尼,新疆塔里木盆地古國,出高昌故地,自近者始,曰阿耆尼國舊曰焉耆。今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回族自治縣附近。清朝光緒二十五年設焉耆府,1950年成立的焉耆專署就是現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前身,只是治所由焉耆遷于庫爾勒。

  《漢書·西域傳》:“焉耆國,王治員渠城,去長安七千三百里。戶四千,口三萬二千一百,勝兵六千人。擊胡侯、卻胡侯、輔國侯、左右將、左右都尉、擊胡左右君、擊車師君、歸義車師君各一人,擊胡都尉、擊胡君各二人,譯長三人。西南至都護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與烏孫接。近海水多魚。”《大唐西域記》:阿耆尼國,東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國大都城周六七里,西面據山,道險易守。泉流交帶,引水為田。土宜穈、黍、宿麥、香棗、蒲萄、梨、柰諸果。氣序和暢,風俗質直。文字取則印度,微有增損。服飾氈褐,斷發無巾。貨用金錢、銀錢、小銅錢。王,其國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稱伐,國無綱紀,法不整肅。伽藍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經教律儀,既遵印度,諸習學者,即其文而玩之。戒行律儀,潔清勤勵。然食雜三凈,滯于漸教矣。

  8、文成公主入藏

  文成公主625年—680年11月1日,唐朝宗室女,漢族。漢名無記載,吐蕃尊稱甲木薩藏文,威利:rGya MobZa'。藏語中“甲”的意思是“漢”,“木”的意思是“女”,“薩”的意思為神仙。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遠支宗室女,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太宗李世民封李氏為文成公主;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成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王后。唐蕃自此結為姻親之好,兩百年間,凡新贊普即位,必請唐天子“冊命”。

  文成公主藏文,藏語拼音:mun chang kung co,祖籍山東濟寧今任城,漢名無記載,其父史書也未記載,多猜測為江夏郡王李道宗。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因戰功被封為任城王,他的女兒就生在任城。史書中沒有記載文成公主的祖籍、出生地、名字、父母,而記載她為宗室女。

  文成公主入藏圖唐貞觀8年634,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遣使大唐,唐太宗遣行人馮德遐出使吐蕃。松贊干布再次派人到唐朝,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遭到唐太宗的拒絕。由于當時吐谷渾王諾曷缽入唐朝見,吐蕃特使回來后便告訴松贊干布,聲稱唐朝拒絕這個婚約是由于吐谷渾王從中作梗。[3]

  唐貞觀12年638,松贊干布遂借口吐谷渾從中作梗,出兵擊敗吐谷渾、黨項、白蘭羌,直逼唐朝松州今四川松潘,揚言若不和親,便率兵大舉入侵唐朝。牛進達率領唐軍先鋒部隊擊敗了吐蕃軍,松贊干布大懼,在唐將侯君集率領的唐軍主力到達前,退出吐谷渾、黨項、白蘭羌,遣使謝罪,再次請婚,派大論薛祿東贊攜黃金五千兩及相等數量的其他珍寶來正式下聘禮。唐太宗將一宗室女封為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9、武則天稱帝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名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

  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武則天十四歲入后宮,為唐太宗的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后為皇后,尊號“天后”,與高宗李治并稱“二圣”。高宗駕崩后,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期間,改名為“曌”。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宣布改唐為周,自立為帝,定洛陽為都,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

  武則天在位前后,肆殺唐宗室,興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所以使得賢才輩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晚年逐漸豪奢專斷,頗多弊政。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史稱“神龍革命”。

  中宗恢復唐朝后,上尊號“則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則天于上陽宮崩逝。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累謚為則天順圣皇后。武則天多智略,兼涉文史,頗有詩才。有《垂拱集》、《金輪集》,今已佚。《全唐詩》存其詩。

  唐代十大著名歷史事件

  1.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指的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附近,于公元626年7月2日發動的一次政變,根據史書的記載,秦王是因太子一黨的排擠和陷害為求自保發動的兵變,在政變中李世民射死了太子李建成,李淵也在政變2個月后傳位給李世民,開啟了為時23年的貞觀之治。

  2.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又被稱為便橋之盟,是在玄武門之變后,唐太宗于公元626年親率房玄齡、高士廉等六人在渭水河畔隔河與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對話,并簽署和平協議,雙方斬殺白馬立盟,這也是唐朝與突覺強弱變化的重要轉折點。

  3.貞觀之變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開創的文化繁榮、政治清明、經濟復蘇的治世局面,是在627至649年之間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的治世,并為后面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

  4.白江口之戰

  白江口之戰是發生在663年8月27至28日之間的戰爭,是唐朝和倭國在白江口發生的一次激烈海戰,唐朝用少于倭國的兵力和船艦將倭國水軍打敗,是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水戰,也是東亞地區焦躁的國際性戰役。

  5.武周代唐

  武周代唐這個事情主要的主角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女皇帝武則天,在唐高宗駕崩后,唐中宗、睿總時期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在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唐,改元天授,她在位時期也為以后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6.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是由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神龍元年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復辟唐朝而發動的兵變,而這場成功的事件,于第二天太子李顯監國,并在第四天正式復位,于二月初四復國號為唐,武周朝廷被終結。

  7.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是在唐玄宗治理下而出現的盛世,在唐朝開元年間經過唐玄宗早期的勵精圖治,形成了“三年以上級,萬國趨河洛”的盛世局面,唐朝國力達到鼎盛,國家版圖也首次將東北三省納入版圖內,在民族關系方面也逐步得到改善。

  8.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發生在唐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因安祿山和十四名的背叛而發生的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此成為了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點,因發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而又被稱為天寶之亂。

  9.奉天之難

  奉天之難又被稱為二帝四王之亂,是因唐德宗時期中央政府削藩而引起的歷史事件,當時參戰的除了德總削藩的軍隊外,還有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山南東道節度使等,這場叛亂也因唐德宗逃往奉天而得名,是唐朝中央權威受挑戰的標志事件之一。

  10.甘露之變

  甘露之變是發生在安史之亂后,唐太和九年時期的唐朝后期歷史事件,而唐朝后期隨著宦官實力的做大,當時在位的唐文宗與鄭注、李訓聯合策劃誅殺宦官奪回權力,但卻因計劃泄露,仇士良的發覺,眾多朝廷重要官員被宦官殺死,受株連的人超過1千人。

  唐朝十大著名戰役

  唐朝發生過哪些有名的戰爭?唐朝戰爭大全接下來古朝網告訴大家的是唐朝發生過哪些有名的戰爭?唐朝戰爭大全,希望以下內容能幫助到大家!!

  

唐朝發生過哪些有名的戰爭?唐朝戰爭大全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李淵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長安(今陜西西安)為首都。唐朝戰爭是指從617年李淵晉陽起兵開始,直至902年河東之戰之間唐朝所發生的一系列戰爭。

  隋亡唐興戰爭

  隋義寧元年(617年)五月 李淵晉陽起兵

  隋義寧元年(617年)五月 李淵之女李氏等起兵

  隋義寧元年(617年)六月 西河之戰

  隋義寧元年(617年)六月 張綸攻離石等郡之戰

  隋義寧元年(617年)八月 霍邑之戰

  隋義寧元年(617年)八月至九月 河東之戰

  隋義寧元年(617年)九月 劉文靜擊降屈突通之戰

  隋義寧元年(617年)十一月 李淵攻取長安之戰

  隋義寧元年(617年)十二月至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 李世民擊滅薛舉父子之戰

  隋義寧元年(617年)十二月 薛仁杲擊唐弼之戰

  隋義寧元年(617年)十二月 李世民擊薛仁杲扶風之戰

  隋義寧元年(617年)十二月 姜謩、竇軌與薛舉長道之戰

  隋義寧元年(617年)十二月 薛舉擊劉世讓之戰

  武德時期

  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 王師仁擊稽胡富平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 竇軌擊稽胡宜君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 淺水原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 李軌擊滅突厥闕可汗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八月 薛仁杲攻唐寧州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八月至十一月 淺水原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 劉感與薛仁杲涇州、細川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 常達擊薛仁杲宜祿川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二月 馬元規攻取安陸、荊州、襄州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 李建成、李世民進逼東都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 唐擊朱粲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 藺興粲擊梁師都靈州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 唐攻堯君素河東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 羅藝擊竇建德幽州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 龐玉擊旁企地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 王世充圍谷州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 盛彥師伏殲李密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高開道擊李景北平之戰

  唐武德元年(618年)末 宇文化及攻魏州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正月李神通擊宇文化及魏縣、聊城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閏二月 竇建德擊宇文化及聊城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閏二月 張孝珉襲汜水城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閏二月至三月 王世充攻谷州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閏二月 竇建德攻邢州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閏二月 李厚德兄弟擊王世充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 楊則擊梁師都靈州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 鄧暠擊高開道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至五月 王世充攻義州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至次年四月 唐滅劉武周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四月 劉武周攻并州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六月 劉武周攻介州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六月 雀鼠谷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九月 劉武周攻取并州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九至十月宋金剛攻取晉州、澮州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月 裴寂擊呂崇茂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月 夏縣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 美良川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 安邑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四月 王世充攻伊州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五月 唐滅李軌涼州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五月 劉季真攻唐石州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六月至九月 竇建德攻滄、沼等州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七月 任瑰擊郭士衡谷州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七月 種如愿襲河陽城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八月 秦武通擊葛彥璋洛陽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九月 段德操擊梁師都延州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九月 許紹擊蕭銑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九月 李子通擊陳棱江都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月 羅藝擊竇建德衡水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月 龐玉平集州僚人叛亂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月 竇建德攻黎陽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月 羅士信襲洛陽外城、攻青城堡之戰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一月 李世績攻獲嘉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正月 秦武通擊王行本蒲反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正月 李文相襲曹旦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二月 潞州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三月 李仲文擊張萬歲浩州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三月 張綸擊劉武周浩州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三月 李靖擊冉肇則羹州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三月 李孝恭擊蕭闍提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四月 羅士信攻慈澗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四月 黃君漢擊王玄應西濟州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四月 史萬寶擊王玄應九曲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五月 李藝擊高士興籠火城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七月至次年五月 洛陽、虎牢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七月 李襲譽擊突厥使者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七月 唐攻慈澗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七月 段德操擊梁師都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八月 張夜叉攻回洛城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八月 劉德威襲懷州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九月 王君廓攻轘轅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九月至顯慶二年(657年)唐與突厥戰爭

  唐武德三年(620年)九月 突厥攻唐涼州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九月 魏宣武帝陵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月 羅士信攻硤石堡、千金堡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月 管城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月(一說九月)竇建德攻幽州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一月 樊城鎮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一月至次年二月 竇建德擊孟海公周橋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 李藝擊竇建德軍籠火城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 許紹攻取荊門鎮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 張繡攻董景珍長沙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 王干平賀拔行威瓜州叛亂

  唐武德三年(620年)李子通擊沈法興?亭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 杜伏威擊李子通溧水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 李子通擊沈法興吳郡之戰

  唐武德三年(620年)馮盎擊高法澄、沈寶徹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正月 梁縣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正月 李世民率玄甲隊擊王世充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二月 李君羨截擊王玄應運糧隊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二月 谷水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二月 王君廓擊單雄信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二月至三月 唐攻王世充洛陽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二月 王君廓夜襲虎牢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三月 唐擊突厥石州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四月 李元吉擊王世充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四月 唐擊突厥雁門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四月 楊公卿、單雄信擊李元吉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三月至五月 虎牢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二至三月 李建成擊劉(人山)成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五月 李大恩擊苑君璋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五月 唐李叔良擊突厥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六月 周法明攻安州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六月 石世則叛亂

  唐武德四年(621年)七月至八月 劉黑闥起兵反唐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七月 郭行方攻都州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八月 徐圓朗起兵反唐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八月至九月 突厥攻唐代州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九月 劉黑闥擊李神通、李藝饒陽、藁城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九月 唐楊師道擊突厥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十月 唐平蕭銑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十月至十二月 劉黑闥攻唐河北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 王雄誕擊李子通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 王雄誕擊滅汪華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 劉旻擊劉合成之戰

  唐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 高開道起兵反唐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正月至三月 洺水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二月 唐攻徐圓朗杞州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二月 段德操擊梁師都石堡城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三月 高開道攻易州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三月 突厥與高開道、苑君璋合兵攻打雁門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四月至六年 唐滅徐圓朗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四月 突厥攻唐新城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五月 唐擊突厥忻州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六月至十月 下博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六月至貞觀九年(635年)五月 唐與吐谷渾的戰爭

  唐武德五年(622年)六月 唐李長卿擊吐谷渾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七月 鄧士政叛亂

  唐武德五年(622年)八月 吐谷渾攻唐岷州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八月至九月 唐擊突厥汾州、三觀山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十月 唐滅林士弘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十一月至次年正月 唐滅劉黑闥之戰

  唐武德五年(622年)靈州之戰

  唐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 唐與吐蕃戰爭

  唐武德六年(623年)六月 岷州之戰

  唐武德六年(623年)正月 王摩沙叛亂

  唐武德六年(623年)三月至七年二月 唐平高開道之戰

  唐武德六年(623年)三月 唐平張善安之戰

  唐武德六年(623年)四月 段德操擊梁師都夏州之戰

  唐武德六年(623年)四月 龐孝恭等叛亂

  唐武德六年(623年)五月 苑君璋攻代州之戰

  唐武德六年(623年)六月至十月 苑君璋攻高滿政馬邑之戰

  唐武德六年(623年)六月 突厥攻擾唐邊之戰

  唐武德六年(623年)六月 沙州叛亂

  唐武德六年(623年)七月 唐平馮士翽叛亂

  唐武德六年(623年)八月至次年 三月 唐滅輔公祏之戰

  唐武德六年(623年)十月 唐平張大智叛亂

  唐武德七年(624年)二月至五月 唐平蜀中僚人叛亂

  唐武德七年(624年)六月 唐平瀧、扶二州僚人叛亂

  唐武德七年(624年)六至七月 唐蔣善合擊吐谷渾之戰

  唐武德七年(624年)七月 唐平楊文干叛亂

  唐武德七年(624年)七月 苑君璋攻朔州之戰

  唐武德七年(624年)八月 五隴坂之戰

  唐武德七年(624年)九月 唐平姜子路叛亂

  唐武德八年(625年)四月 唐擊睦伽陀所引突厥軍涼州之戰

  唐武德八年(625年)六月 唐反擊突厥的作戰

  唐武德八年(625年)七月 唐擊睦伽陀且渠川之戰

  唐武德九年(625年)三月 唐平眉州山僚叛亂

  唐武德九年(626年)三月 唐擊突厥涼州之戰

  唐武德九年(626年)四月 唐與突厥硤石之戰

  唐武德九年(626年)五月 唐平成郎叛亂

  唐武德九年(626年)五月 盧南叛亂

  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 玄武門事變

  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 王君廓平廬江王李瑗叛亂

  唐武德九年(626年)七月 唐柴紹擊突厥秦州之戰

  唐武德九年(626年)八月 涇陽之戰

  貞觀時期

  唐貞觀元年(627年)正月 唐平李藝叛亂

  唐貞觀元年(627年) 回紇擊突厥馬鬣山之戰

  唐貞觀二年(628年)正月 唐退吐谷渾岷州之戰

  唐貞觀二年(628年)四月 唐滅梁師都之戰

  唐貞觀二年(628年)西突厥內亂

  唐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 唐擊突厥河西之戰

  唐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 唐滅東突厥之戰

  唐貞觀五年(631年)四月 唐平斛薛部叛亂

  唐貞觀五年(631年) 馮盎平僚人叛亂

  唐貞觀六年(632年)正月 唐平靜州僚人叛亂

  唐貞觀六年(632年)三月 吐谷渾攻蘭州之戰

  唐貞觀六年(632年)高昌攻焉謄之戰

  唐貞觀六年(632年)西突厥攻薛延陀之戰

  唐貞觀七年(633年)牛進達平僚人叛亂

  唐貞觀七年(633年)至八年 張士貴平僚人叛亂

  唐貞觀八年(634年)六月 唐段志玄擊吐谷渾之戰

  唐貞觀九年(635年)唐擊黨項羌之戰

  唐貞觀九年(635年)閏四月 唐擊吐谷渾之戰

  唐貞觀十二年(638年)二月 齊善行平僚人叛亂

  唐貞觀十二年(638年)八月 霸州山僚叛亂

  唐貞觀十二年(638年)八至九月 松州之戰

  唐貞觀十二年(638年)西突厥乙吡咄陸可汗擊蛭利失可汗之戰

  唐貞觀十四年(640年) 唐滅高昌之戰

  唐貞觀十五年(641年)西突厥咄陸可汗擊葉護可汗之戰

  唐貞觀十五年(641年)十二月 唐擊薛延陀之戰

  唐貞觀十六年(642年)西突厥射匱可汗擊咄陸可汗之戰

  唐貞觀十六年(642年) 唐擊西突厥伊州之戰

  唐貞觀十八年(644年)九月 唐擊焉耆之戰

  唐永微二年(651年)七月至三年 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反唐之戰

  唐顯慶元年(656年)八月 唐程知節擊西突厥之戰

  唐顯慶元年(656年)十二月 吐蕃平白蘭之亂

  唐顯慶二年(657年)閏正月 唐滅西突厥之戰

  唐顯慶四年(659年)烏海東岱之戰

  唐龍朔三年(663年)五月至十一月 吐蕃攻吐谷渾之戰

  唐總章三年(670年)四月至八月 大非川之戰

  唐上元三年至儀鳳二年(676年—677年)吐蕃攻擾鄙、廓、河、芳、疊等州

  唐儀鳳三年(678年)正月至九月 青海之戰

  唐永隆元年(680年)唐擊吐蕃河源之戰

  唐永隆二年(681年)五月 唐擊吐善良非川之戰

  唐水淳元年(682年) 唐婁師德擊吐蕃河源之戰

  唐永昌元年(689年)七月 唐與吐蕃寅識迦河之戰

  唐長壽元年(692年)十月 安西之戰

  唐延載元年(694年)二月 唐擊吐蕃冷泉之戰

  唐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三月 素羅汗山之戰

  唐圣歷元年(698年) 吐蕃內亂

  唐久視元年(700年)閏七月 唐破吐蕃涼州之戰

  唐長安二年(702年)十月 吐蕃攻茂州之戰

  唐與高麗戰爭 :貞觀十八年(644年)至總章元年(668年)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 唐太宗攻高麗之戰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至二十年(650年) 唐滅薛延陀之戰

  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 唐攻龜茲之戰

  唐顯慶五年(660年)唐滅百濟之戰

  唐顯慶五年(660年)至光啟年間(885—887年)唐與契丹、奚等之戰

  唐龍朔元年(661年)至二年(662年) 平壤之戰

  唐龍朔二年(662年)三月 天山之戰

  唐乾封元年(666年)至總章元年(668年)唐滅高麗之戰

  唐調露元年(679年)裴行儉破西突厥之戰

  唐調露元年(6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 朔州、黑山之戰

  唐永隆二年(681年)裴行儉攻伏念之戰

  唐永淳元年(682年)云州之戰

  唐永淳元年(682年)至永昌元年(689年)骨篤祿攻唐之戰

  唐則天后光宅元年(684年)十月至十一月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唐武后垂拱二年(688年)九月 兩井之戰

  唐則天后垂拱四年(688年)八月 唐諸王反武后之戰

  唐武后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五月至七月 黃麞谷之戰

  唐武后神功元年(697年)三月 東硤石谷之戰

  盛唐時期

  唐景云三年(712年)冷陘之戰

  唐開元二年(714年)七月 灤水谷之戰

  唐開元二年(714年)八月至十月武街之戰

  唐開元四年(716年)二月 唐破吐蕃松州之戰

  唐開元十年(722年)九月 唐援小勃律擊吐蕃之戰

  唐開元十五年(727年)正月青海之戰

  唐開元十五年(727年)九月 吐蕃攻唐瓜州、長樂之戰

  唐開元十五年(727年)十月 瓜州之戰

  唐開元十六年(728年)七月 唐破吐蕃渴波谷之戰

  唐開元十六年(728年)八月 唐破吐蕃祁連城之戰

  唐開元十七年(729年)三月 唐襲吐蕃大同軍之戰

  唐開元十七年(729年)三月 石堡城之戰

  唐開元十八年(730年)六月至二十年三月唐攻契丹之戰

  唐天寶六年(747年)七月 積石軍之戰

  唐天寶六年(747年)七月 唐擊小勃律之戰

  唐天寶七年(748年)十二月 青海之戰

  唐天寶八年(749年)六月 石堡城之戰

  唐天寶十年至乾符二年(750年—875年) 唐與南詔戰爭

  安史之亂

  唐天寶十四年至寶應二年(755—763年)

  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 范陽起兵

  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二月 滎陽之戰

  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二月 安軍攻占東都之戰

  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二月 郭子儀擊叛軍之戰

  唐天寶十五年(756年)二月 常山之戰

  唐天寶十五年(756年)春 雍丘之戰

  唐天寶十五年(756年)四月 九門之戰

  唐天寶十五年(756年)五月 嘉山之戰

  唐至德元年(756年)五月至二載五月 南陽之戰

  唐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 靈寶之戰

  唐至德元年(756年)十月 陳濤斜之戰

  唐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 寧陵之戰

  唐至德二年(757年)春 太原之戰

  至德二載(757年)正月至十月 睢陽之戰

  唐至德二年(757年)二月至十二月 唐收復兩京之戰

  唐至德二年(757年)二月 河東之戰

  唐至德二年(757年)九月 唐收復長安之戰

  唐至德二年(757年)十月 唐收復洛陽之戰

  中晚唐年間

  唐乾元元年(758年)十月至二年三月 鄴城之戰

  唐乾元二年(759年)十月 河陽之戰

  唐上元二年(761年)二月 邙山之戰

  唐寶應元年(762年)十月 唐再奪東京之戰

  唐寶應元年(762年)十月至二年正月 唐滅史朝義之戰

  唐廣德二年(764年)八月至十月 邠州之戰

  唐永泰元年(765年)九月至十月 奉天、靈臺之戰

  唐大歷八年(773年)八月至十月 靈、宜、鹽、百之戰

  唐大歷十四年(779年)十月 劍南、西川之戰

  唐建中二年(781年) 臨洺之戰

  唐建中三年(782年) 洹水之戰

  唐建中三年(782年) 魏州之戰

  唐建中四年(783年)十月至興元元年(784年)六月 涇原兵變

  唐建中四年(783年)十月至十一月 奉天之戰

  唐興元元年(784年) 貝州之戰

  唐興元元年(784年) 李晟收復長安之戰

  唐興元元年(784年)七月至貞元元年(785年)八月 河中之戰

  唐貞元二年(786年)八月至十二月 汧城之戰

  唐貞元十年(794年) 神川之戰

  唐貞元十七年(801年)七月至十二月維州之戰

  唐貞元十八年(802年)正月 唐破吐番維州之戰

  唐元和十二年(817年) 蔡州之戰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至咸通七年(866年) 交趾之戰

  唐咸通九年(868年)七月至十年十月 龐勛起義

  唐咸通十年(869年)十月至十一年(870年)二月 成都之戰

  唐乾符二年(875年)初 王仙芝起義

  黃巢農民起義 :唐乾符二年(875年)六月至中和四年(884年)六月

  唐乾符四年(877年)十月至五年(878年)三月 黃巢轉戰中原之戰

  唐乾符五年(878年)三月至十二月黃巢南下福州之戰

  唐廣明元年(880年)五月至七月 信州之戰

  唐廣明元年(880年)七月至十一月 黃巢攻東都之戰

  唐廣明元年(880年)十一月 潼關之戰

  唐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 長安之戰

  唐中和元年(大齊金統二年,881年)四月 黃巢攻長安之戰

  唐中和元年(大齊金統二年,881年)四月至三年(大齊金統四年,883年)四月 唐奪長安之戰

  唐中和四年(大齊金統五年,884年)四月至六月 唐滅大齊之戰

  唐天復二年(902年) 河東之戰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網上有所的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和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指出,我們立刻刪除,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

天水在線-讓世界了解甘肅天水

天水在線-今日天水新聞門戶

| 浙ICP備05082053號-1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天水在线-天水生活门户网鉴黑担保网-最权威的全网担保平台-信用菠菜额度担保网-500万担保平台网投-全网担保网qwdb-全网担保平台曝光-菠菜担保论坛-全网担保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