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什么是千古一帝 劉徹母親王太后結局
漢武帝為什么是千古一帝 劉徹母親王太后結局
漢武帝劉徹是唯一一個能夠比肩秦始皇的帝王,被后世評價為秦皇漢武,他做了哪些事情竟然能讓后世有如此高的評價?
我總結了他最為突出的成就:思想,軍事,政治
劉徹16歲就登基稱帝,但是最開始的大權是掌握在他的祖母竇太后手中,好不容易熬到了竇太后去世,他終于可以大展拳腳,施展他的才華了。
劉徹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在“文景之治”的基礎上,大漢王朝已經逐漸強盛起來,百姓安居樂業,“無為而治”已經完全不適用現在的大漢王朝了。
作為“新儒家思想”的董仲舒得到了劉徹的賞識,這時的儒家思想已經融合了道家,名家等等各家的學術成果,“新儒家思想”里的君權神授,三綱五常更有利于劉徹的統治。
此后的2000多年里,各朝各代都一直沿用這種思想。
匈奴一直都是漢朝的心腹大患,之前沒有辦法分心去管他們,導致匈奴愈發的囂張,他們一直想入主中原,成為霸主。
劉徹即位之后,他沒有像以往的漢朝皇帝一樣通過和親的方式維護王朝的和平,而是正面硬剛匈奴,通過強大的武力使敵人屈服,他在位54年,畢生都致力于與匈奴斗智斗勇。
大膽啟用有才之士,衛青、霍去病就是在這個時候脫穎而出,他們兩個也不負眾望,打的匈奴節節敗退,完全攻破了匈奴的防線,為國家的邊疆安定除去了后患。
漢武帝還說出了一句經典名言:“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思想統一了,邊疆安定了,接下來就該好好鞏固他的政權了。
最開始劉邦大肆封王,導致中央的權力不夠集中,各諸侯國的勢力比較大,稍不注意就有造反的可能,劉徹想了一個辦法,在政治上實行“推恩令”。
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這就導致后面諸侯國越分越小,到最后每個人只有可憐的一點土地,相當于變相的削弱了他們,這方面的隱患被解除。
劉徹崇尚武力,但是丞相老是跟他對著干,倆人一直不合,丞相這個職位被劉徹打壓的夠嗆,到最后竟然沒人愿意再趟這趟渾水。
劉徹知道時機到了,為了全面貫徹自己的命令,他設立了中朝,幾乎是把權力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為王朝實現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漢武帝在這些方面算得上是一個有承前啟后作用的帝王,每一個改革都被后世的君主所沿用,包括儒家思想一直到現代還深深的影響著我們,他所做的這些功績把封建制度一步一步的推到了頂峰。
常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千古帝王并非是完美的,也會有犯錯的時候。縱觀漢武帝一生,都在和朝中勢力作斗爭,早年和自己的祖母竇氏,之后又和外戚爭斗,導致自己疑心很重,殺掉了許多的功臣。
他的一生以武為伴,雖然保障了邊疆不被侵犯,但是連年打仗也讓國庫空虛,百姓處在水深火熱里,最后發布罪己詔,避免了“亡秦之失”。綜合來看,他足以稱得上“千古一帝”這個稱號。
漢武帝劉徹為什么被稱為“千古一帝”?他有哪些功績呢?
“千古一帝”是后人對皇帝的最高評價,能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皇帝更是屈指可數。
連漢高祖劉邦都不能被稱為千古一帝,漢武帝為什么能被稱為“千古一帝”?他有哪些功績呢?年少登基劉徹四歲被冊立為膠東王,七歲便被立為皇太子,十六歲繼承皇位。
可以說是人生贏家,但對于年少的皇帝卻不怎么開心。
因為大權還是在他的祖母竇太后手里,劉徹凡事都要向她匯報。
他的萬丈雄心,在這個老太太面前,只能偃旗息鼓。
對16歲的劉徹來說,這個皇帝當得著實憋屈,這個時候他選擇了隱忍。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公元前135年,竇太后走完了人生的進程。
漢武帝劉徹終于可以在朝堂上大展拳腳。
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開始成為統治思想,其原因是儒家思想有利于漢武帝的大一統。
漢武帝在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為儒學在古中國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網上有所的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和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指出,我們立刻刪除,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