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伏羲始祖文化 擦亮伏羲文化品牌
傳承伏羲始祖文化 擦亮伏羲文化品牌,伏羲太極圖是指根據伏羲八卦畫成的標準陰陽魚太極圖。
中華文化的基本結構是“一源三流,兩支五經”,其中“一源”是指易經,“三流”是指儒釋道三大流派。“兩支”指當代社會最完整保存中華傳統文化的兩大落地學科國醫和國藝。“五經”指中華經典《易經》,儒家經典《論語》,道家經典《道德經》,佛家經典《六祖壇經》,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在伏羲太極圖上各家都能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儒家在白魚部分,道家在黑魚部分,佛家在外面的圈,而中醫則是陰陽魚中間的S曲線。當然,三家都在中間黑魚中的白點和白魚中的黑點。這兩個點其實反映了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
伏羲太極圖“太極元氣,含三為一”(魏孟康《三統歷》注),就伏羲太極圖而言,“三”指陰陽魚結構,即白魚、黑魚和白黑的分界線;“一”指太極圖大圓圈,無論是白、黑還是分界線都包含在同一圓圈之內。太極圖中的兩個點,其實反映了中華文化“剛柔中和”的核心價值觀,“中正和合”也正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儒家講“中庸”“仁和”,道家講“中氣”“柔和”,佛家講“中觀”“圓和”,醫家講“調中致和”。“中和”——中正和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由、平等、公正、和諧”完全吻合,說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沃土和源頭。伏羲太極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標識,也是中華民族“多源一體”的民族結構和“一元多樣”的基本精神的大美標識。
情本易學——《周易》的“情感儒學”詮釋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黃玉順
眾所周知,宋明理學興起以來,儒家哲學派別中有氣本論、理本論、心本論等。蒙先生的哲學思想則是獨樹一幟的情本論。而且,這種情本論不同于李澤厚的“情本論”,本質上是真正儒家的“仁本論”。
正是基于這樣的情本論,蒙先生對《周易》進行了一種創造性的詮釋。情感儒學在易學上的這種體現,可稱之為“情本易學”,即以“情感”觀念一以貫之地落實于對《周易》的詮釋之中。這種“情本易學”并不只是對《周易》中涉及情感的內容進行詮釋,而是以情感作為根本觀念來詮釋整部《周易》。由此出發,情感儒學展開了“情本易學”的心靈主體論、境界超越論和自然生態論。“情本易學”的心靈主體論建基于“人是情感的存在”命題,揭示作為心靈主體的人的情感主體性在《周易》中的體現。“情本易學”的境界超越論揭示《周易》所蘊含的境界超越觀念,即人的存在的心靈境界特征,以及這種境界是如何通過情感主體的自我超越而實現的。“情本易學”的自然生態論揭示《周易》自然觀念的“大生命”本質,窮究“天人之際”的生態關系,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情感境界。
伏羲文化研究和利用的模糊與精準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鄭本法
采用模糊揣測的方法研究伏羲文化,是我在天水首屆伏羲文化研討會上提出的。其原話是:“在只有山河丘澤之別而無具體地名之說的神話時代。把伏羲故里判定為某一縣城或鄉鎮的說法是值得商榷的。這是因為,伏羲出生成紀是后人根據前人有關伏羲的神話傳說記載下來的,而有關伏羲的神話傳說本身就不是很明確的。所以,明確地判斷本來就不很明確的地方,很難判斷得準。對伏羲故里,由于沒有明確的根據予以確定,因此模糊地揣測比明確地判斷也許更易接近真理。”
伏羲是神話傳說人物。由于缺乏靠得住的文獻記載和考古依據,后人只能通過口耳相傳了解伏羲,不可能對其人其事搞清楚、弄明白。因此,對伏羲文化的研究要模糊,即只可模糊地揣測,不能明確地判斷。如果硬要搞清楚、弄明白原本就模糊的問題,那就只能是緣木求魚,很不明智。而模糊地揣測原本就是模糊的問題,其結論也許更接近真實、更具有價值。伏羲文化具有較大利用價值。因此對伏羲文化的利用要精準,即根據比較靠譜的伏羲文化科研成果,精準地利用伏羲文化,使伏羲文化的開發利用有據有序。
伏羲文化是極其重要的文化旅游資源。旅游資源的實質就在于它具有奇特魅力,可以吸引游人,能為當地帶來效益。在天水創建伏羲苑,既可豐富天水的文化旅游資源,又能以伏羲文化為議題召開系列研討會,使天水鮮明的旅游形象得以確立,這對于天水旅游、甘肅旅游乃至華夏旅游都將具有重大意義。
論伏羲多故里的根源
天水市周易學會會長 安志宏
為什么我們上古部落聯盟首領多故里?這是我們這個慕古民族近年來熱議的一個話題。就拿人人皆知的伏羲、女媧、炎帝和黃帝這些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來說,伏羲氏活動的地方全國至少有四處:甘肅天水、河南淮陽、山東曲阜、河北新樂等。女媧故里在全國至少有六處:甘肅天水,山西萬榮、平利,河北涉縣、趙縣,山東鄒縣等。炎帝故里在全國至少有五處:甘肅天水神農山、陜西寶雞、湖北隨州、山西高平、湖南株洲等。黃帝故里有五處:甘肅天水、陜西寶雞、陜西黃陵、河南新鄭、山東曲阜,如果算上建廟的地方,全國伏羲廟僅大陸就有二三十處,炎帝、黃帝廟各十余處。面對如此多的先民故里,怎么解釋這一歷史現象呢?他們的故里到底在哪里呢?通過多年探索,我認為這種歷史現象的出現,是上古時代先民經常遷徙的生活方式、“襲號”的社會風俗、無文字記載以及“口傳史”的傳統習慣等綜合因素的產物;“多代說”“襲號制”“遷徙”“名隨族遷”和“口傳史”是解開這一歷史現象的鑰匙。
從有關伏羲氏、炎帝和黃帝的相關歷史記載資料,以及綜合民俗學與口傳史料等來看:我國上古時代三位部落聯盟首領,在中國上古史上分別延續了十五代、十七代和十八代,而無一例外都是襲太皞“伏羲”、神農“炎帝”和軒轅“黃帝”的號的。盡管后世有的史書對三位先哲稱呼、記載在不同時期的書寫不盡相同,但并未影響后人對他們的認同。由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我國上古時代存在過漫長的“襲號”時代,“襲號”是形成我國“多個伏羲”“多個炎帝”和“多個黃帝”的歷史根源。再比如遷徙、“宗廟隨族遷”等,是伏羲、炎帝和黃帝多故里的根本原因。以史書記載、考古發掘材料、歷史遺址和口傳史等綜合說明,伏羲、炎帝和黃帝最初(第一二代)生活于甘肅天水、陜西一帶黃土高原。眾多歷史現象說明,崇祖、遷徙和后來“廟隨族遷”的風俗,才造成了上古部落首領多故里。
搞清我們祖先的來龍去脈,有利于正本清源,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有利于華夏民族同根、同祖和同源歷史的認同,有利于民族大團結。
渭河上游彩陶中的伏羲女媧圖像及其內在含義
天水師范學院教授 霍志軍
伏羲女媧圖像是渭河上游彩陶紋飾、造型的重要母題之一,渭河上游地區彩陶,在大地灣、西山坪、馬家窯、馮家坪遺址中均有出土,包括獨立女媧形象造型、龍紋圖騰、合體的伏羲女媧圖像等,出土數量較多、造型獨特。雖然年代不同,但龍圖像、女媧圖像、伏羲女媧圖像的造型樣式卻是一脈相承的,嬗變痕跡明顯可見。這些出土的伏羲女媧圖像體現了相同的外在形式與精神內涵,說明渭河流域是伏羲、女媧神話傳說的發源地之一,從中我們隱約可以看到伏羲女媧原始信仰之傳播過程。作為中國文學最初的原型或者母題,伏羲、女媧神話廣泛滲透到先秦文學發展的結構中,書寫了中國文學的第一頁。
溯源于甘肅地區的伏羲女媧信仰在后世不斷傳播,逐漸形成博大精深的伏羲女媧信仰,這在全國許多地方都有體現,如河北新樂、河南新密、陜西漢中、云南彝族地區等均有伏羲、女媧之傳說。學界對伏羲女媧信仰向中原地區的傳播研究較多,對于其向西域地區的傳播則關注較少。如甘肅省高臺縣漢晉墓葬出土的伏羲女媧交尾圖,是伏羲女媧信仰向西傳播的重要證據之一。
作為中國文學最初的原型或者母題,伏羲、女媧神話廣泛滲透到先秦文學發展的結構中,對后世文學有著深遠影響,不少詩人都是從中受到啟發,來展開他們的文學活動。從中我們不難看到,上古神話所包含的中華先民獨特的思考世界的模式和人格精神。源遠流長、內涵博大的伏羲、女媧神話傳說是華夏文明的本源和民族文化的母體,它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心靈深處,是凝聚中華民族、孕育民族精神、塑造國民性格、開發民族智慧、推進民族復興的元素和動力,具有永不枯竭的親和力、感召力和規范作用。
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深入挖掘伏羲文化精神內涵和歷史價值,6月21日,我市以聚焦“弘揚伏羲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為主旨,舉辦了圍繞“易學研究與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為主題的2022年伏羲文化論壇,以及伏羲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討會。
伏羲是中華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天水作為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十分重視伏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多年來的公祭伏羲大典,以及全國性的伏羲文化論壇等文化交流活動,形成了較為系統的伏羲文化研究體系,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現摘編此次論壇及研討會部分發言內容,以饗讀者。
伏羲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討會發言摘登
在新時代激活伏羲文化蘊藏的偉大民族精神基因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國傳統文化教研室主任 李勇剛
要實現中華文明和人類文明愿景,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在這個過程中,激活伏羲文化所蘊藏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則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
伏羲文化所體現的偉大團結精神的基因,就政治秩序而言,“團結”意味著分工之中的合作,這種精神基因在伏羲文化中已有顯現。考古學的發現對此也有佐證。在時間與空間都與伏羲文化重疊的大地灣文化中,發現了F901宮殿式大屋遺址。這不僅反映了當時建筑技術的發展程度,也反映了當時已經出現了比較復雜的政治事務,才需要專門的會議場所。
伏羲部族在“大蛇”圖騰的基礎上,各個部族的圖騰都可以加入進來,最終生成一個可以上天入地、出神入化的新的圖騰——龍。在這個全新的精神符號中,每個部族都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到后世,華夏大地上的各個部族或族群按照類似的邏輯不斷交往交流交融,最終形成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也成就了中華文明的可大可久。中華民族被稱為“龍的傳人”,這正是伏羲所奠基的偉大團結精神的生動體現。通過各種考古探索、文獻研究、自然科學技術手段等去研究伏羲文化的歷史是極其重要的工作,但遠非是研究伏羲文化的終點。如何激活伏羲文化中的各種有益成分,比如其中蘊藏的偉大民族精神,來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歷史文化支撐,甚至為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思想啟迪,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對伏羲文化的再認識
甘肅省文聯主席 王登渤
誕生于甘肅的人文初祖伏羲,其肇啟文明、一畫開天之功,大大提升了中華文明的長度,故有“華夏文明八千年”的說法。所謂“一畫開天”就其實質,即伏羲在質樸、簡易,無框框條條局限的原始思維狀態下不斷探索,在凡人俗事背后找到了一個思維的制高點,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深層次考察,從而感悟到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最基本規律,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陰”和“陽”兩個最基本的元素。
伏羲文化是伏羲時代產生的龍文化、玉文化、觀天文化、姓氏文化、漁獵文化、太極八卦文化,是原始文字與數字文化的總稱。伏羲文化中蘊含的“道”“陰陽”“易”等觀念成為東方哲學的基本范疇和概念。太昊伏羲皇首創的龍文化是維系中華民族眾志成城的精神紐帶,成為民族傳統、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
文化的源頭時間長度固然很重要,但法則、規則、傳統的創造和確立,以及這些法則、規則、傳統被后世所遵循和沿用,則更為重要。在這一點上,伏羲歷史文化為后世提供了遵循,許多元素沿用至今,可謂貢獻巨大。
時間長河中的伏羲——象征符號與人文始祖
寧夏大學民族學教授 孫振玉
歷史上的伏羲,在今人眼中,無論是文字,還是圖像,都只是不講話的符號。然而,這個符號卻是真實的。“伏羲”這個名稱概念,就肯定了“伏羲存在”這個觀點,而無論這個存在曾是實有的,還是完全虛構的,伏羲的存在,人們如今仍可以在字里行間中、在各種物質材料中與其會面。
從“話語—觀念”角度而言,“伏羲”這個話語片段也就在此觀念中見證了自己的力量;伏羲這個原來復雜的“神—人”綜合體,也順勢蛻化為人的純粹體,而不見了蛇或龍的下半身,于此,天水伏羲廟中的伏羲泥塑像便為見證。
然而在此必須指出的是,“人文始祖”等話語或許只是當代的成就。不過,這卻是一個頗有先見之明、頗具含義的成就。有關伏羲的話語事件史,從所含之義看,幾乎涵蓋了華夏文明的全過程,即使見之于文字,也長達兩千多年,同樣堪稱是一部漫長的選擇和創造的歷史。
伏羲如今仍然存活在人們的語言生活之中。歷史上,正是以象征意義的綜合為基礎和根據,伏羲而今確已成為華夏文明的締造者,成為華夏兒女的人文始祖。
麥積山北魏石窟伏羲女媧浮雕與民族團結之歷史意義
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 徐日輝
天水位于中國的幾何中心,歷史悠久文化綿長,被譽為“羲里媧鄉”。多年來學者們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天水麥積山石窟北魏時期開鑿的第69龕和169龕之間外壁上的浮雕,為伏羲、女媧交尾圖的再次核實,為伏羲、女媧研究提供了新的證據,其意義之重要,不言而喻。
天水是伏羲的初興之地,已有萬年以上的歷史。依據大地灣出土的陶塤以及周邊地區關于女媧摶土造人的故事傳承,可初步認為天水女媧崇拜的年代大體與伏羲相當。
天水是中國歷史上多民族聚居區,各民族的團結融合是本地區發展的重要特征,諸葛亮《前出師表》中的“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就是最好的見證。
天水麥積山石窟北魏伏羲、女媧交尾薄塑圖意義之所以重大,原因就在于天水本就是女媧的故里,并且有著考古學的支撐。作為傳承有序的民俗,大地灣及隴城鎮女媧故里至今還流傳著“摶土造人”和“哇嗚”的故事。“哇嗚”學名稱之為“塤”,是女媧“摶土造人”時召喚小娃娃的器物,由于吹出嗚哩哇啦的聲音,所以后人稱之為“哇嗚”。考古發現在距今8000年前大地灣一期文化中就有陶塤,成為實物佐證,并且以“哇嗚”作為載體,萬年以來延綿至今,仍在生產和吹奏。
作為可視的實物,天水麥積山北魏時期石窟伏羲、女媧交尾圖的發現,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天水伏羲、女媧文化中實物展呈的不足,提升了研究的空間和范圍,對于建設天水文化品牌,發展“羲里媧鄉”文旅經濟,有著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
隴東南始祖文化助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甘肅社會主義學院副教授 王雄剛
隴東南指的是甘肅省的東南部,大致包括天水、平涼、慶陽、隴南和定西五個地市。這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了源遠流長、輝煌燦爛的華夏始祖文明,為中國人積累了豐富的尋根文化資源。這其中天水的伏羲廟、女媧祠、軒轅谷,以及平涼市的西王母民俗文化等,為隴東南尋根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始祖文化是一個國家在歷史演進中,經過長時間積淀留存下來的文化精品,是具有民族綿延性的優秀文化成果。事實上,在人類文明進程中,人文始祖昭示著特定民族的文化身份和特征,是一個民族不斷進步的源泉。民族認同不僅有其客觀的“根基”性基礎,更有著凝聚共享文化的實質性需求。基于此,探討以始祖文化助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意義非凡。
延續歷史文脈 堅定文化自信
——2022年女媧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壇側記
用女媧文化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在文化認同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6月18日,2022年女媧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壇在秦安縣舉辦,來自省內外研究伏羲、女媧文化的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交流的方式探討女媧文化的當代價值。
論壇在宣傳片《厚土秦安》中拉開帷幕。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首席研究員、研究生院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范子燁首先作了題為《秦安女媧口簧文化發展》的線上主旨演講。范子燁說,通過田間調查,他在張家川縣發現了演奏“口簧”的村民,這種來自遠古的樂器現在會制作會演奏的人已經不多,相傳“女媧作簧”,這一古老的樂器在天水還有傳播演奏,亦是文化的一脈傳承。
吉林華夏文化研究會會長支那在線上展示了古老樂器吹出的“哇嗚”聲,他表示大地灣遺址出土的樂器就能吹奏出這種聲音。他還通過分析象形文字等講述了女媧與蛇的傳說,并認為秦安是女媧文化最富集的區域。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楊利慧作線上主旨演講時說,對于秦安她有著特殊的感情,這些年她深入秦安縣做田野調查,研究女媧文化,這些工作給自己的學術研究帶來了很大幫助。
“秦安是一座有文化記憶的城市,作為媧鄉故里的秦安一定要用心講好女媧故事,不斷挖掘女媧文化豐富內涵,通過文旅融合來發展秦安旅游。”浙江工商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旅游文獻研究所所長,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人徐日輝作線上主旨演講時說。
在當日下午的現場演講環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博物館協會史前遺址博物館專業委員會顧問郎樹德,省文物局副局長、歷史學博士陳于柱,天水師范學院教授劉雁翔、王貴祿、霍志軍、余糧才分別作了主旨演講。大家一致認為,女媧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在全國很多地方都留下女媧氏活動的足跡,各民族對女媧的崇拜和禮贊是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不竭源泉,也是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的強大動力,女媧文化所代表的創造、拼搏、和合、奉獻精神,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品質,是維系全球華夏兒女的文化紐帶和精神家園。
“女媧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秦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傳說中女媧的誕生地和女媧文化的發祥地。我們將持續做好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和開發利用工作,切實讓女媧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凝聚華夏兒女的情感紐帶和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秦安縣委書記周濟說。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網上有所的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和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指出,我們立刻刪除,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