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即便內容有限而且已經不值得鉆研 但你把它鉆得極深極透

文學 08-29

  因為是女人,而且要就業,她就想選擇一個以女性美吸引人的職業。可是,誰也沒有說過她美。她找到的,卻是禁止化妝的職業。

  一天,上司把她叫到跟前說:

  “你描眉了吧?”

  “沒有啊!”她怯生生地用手指沾了點唾沫,把眉毛擦了擦。

  “那么,你是修剪過嘍?”

  “沒有啊!生來就是這樣。”她幾乎哭出來了。

  “唔,你好歹有雙漂亮的眉毛,就是不在這里工作,你也能活下去吧。”

  從她的眉毛,上司找到了裁減她的借口。她才第一次明確地了解到了自己的眉毛之美。她滿心喜悅,連失業的悲哀也忘卻了。自己也有美的地方,對結婚也就有信心了。

  丈夫沒有說她的眉毛長的美。他說她的乳房美,脊背、雙膝也很美。然后,然后……別人告訴她,她身上有許多美,她沉湎在幸福之中。

  但是,一想到丈夫搜遍了她身上的美之后又將會怎樣,她也就禁不住懷念起當初以為自己身上沒有一點美而認命了的時候那種無憂無慮來了。

  我現在四十多歲了,師長還健在,所以依然是晚生。當年讀研究生時,老師對我說,你國學底子不行,我就發了一回憤,從《四書》到二程、朱子亂看了一通。我讀書是從小說讀起,然后讀四書;做人是從知青做起,然后做學生。這樣的次序想來是有問題。雖然如此,看古書時還是有一些古怪的感慨,值得敝帚自珍。讀完了《論語》閉目細思,覺得孔子經常一本正經地說些大實話,是個挺可愛的老天真。自己那幾個學生老掛在嘴上,說這個能干啥,那個能干啥,像老太太數落孫子一樣,很親切。老先生有時候也鬼頭鬼腦,那就是“子見南子”那一回。出來以后就大呼小叫,一口咬定自己沒“犯色”。總的來說,我喜歡他,要是生在春秋,一定上他那里念書,因為那兒有一種“匹克威克俱樂部”的氣氛。至于他的見解,也就一般,沒有什么特別讓人佩服的地方。至于他特別強調的禮,我以為和“文化革命”里搞的那些儀式差不多,什么早請示晚匯報,我都經歷過,沒什么大意思。對于幼稚的人也許必不可少,但對有文化的成年人就是一種負擔。不過,我上孔老夫子的學,就是奔那種氣氛而去,不想在那里長什么學問。

  《孟子》我也看過了,覺得孟子甚偏執,表面上體面,其實心底有股邪火。比方說,他提到墨子、楊朱,“無君無父,是禽獸也”,如此立論,已然不是一個紳士的作為。至于他的思想,我一點都不贊成。有論家說他思維縝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基本的方法是推己及人,有時候及不了人,就說人家是禽獸、小人;這股兇巴巴惡狠狠的勁頭實在不討人喜歡。至于說到修辭,我承認他是一把好手,別的方面就沒什么。我一點都不喜歡他,如果生在春秋,見了面也不和他握手。我就這么讀過了孔、孟,用我老師的話來說,就如“春風過驢耳”。我的這些感慨也只是招得老師生氣,所以我是晚生。

  假如有人說,我如此立論,是崇洋媚外,缺少民族感情,這是我不能承認的。但我承認自己很佩服法拉第,因為給我兩個線圈一根鐵棍子,讓我去發現電磁感應,我是發現不出來的。牛頓、萊布尼茲,特別是愛因斯坦,你都不能不佩服,因為人家想出的東西完全在你的能力之外。這些人有一種驚世駭俗的思索能力,為孔孟所無。按照現代的標準,孔孟所言的“仁義”啦,“中庸”啦,雖然是些好話,但似乎都用不著特殊的思維能力就能想出來,琢磨得過了分,還有點肉麻。這方面有一個例子:記不清二程里哪一程,有一次盯著剛出殼的鴨雛使勁看。別人問他看什么,他說,看到毛茸茸的鴨雛,才體會到圣人所說“仁”的真意。這個想法里有讓人感動的地方,不過仔細一體會,也沒什么了不起的東西在內。毛茸茸的鴨子雖然好看,但再怎么看也是只鴨子。再說,圣人提出了“仁”,還得讓后人看鴨子才能明白,起碼是辭不達意。我雖然這樣想,但不缺少民族感情。因為我雖然不佩服孔孟,但佩服古代中國的勞動人民。勞動人民發明了做豆腐,這是我想象不出來的。

  我還看過朱熹的書,因為本科是學理工的,對他“格物”的論述看得特別的仔細。朱子用陰陽五行就可以格盡天下萬物,雖然陰陽五行包羅萬象,是民族的寶貴遺產,我還是以為多少有點失之于簡單。舉例來說,朱子說,往井底下一看,就能看到一團森森的白氣。他老人家解釋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此乃太極圖之象),井底至陰之地,有一團陽氣,也屬正常。我相信,你往井里一看,不光能看到一團白氣,還能看到一個人頭,那就是你本人(我對這一點很有把握,認為不必做實驗了)。不知為什么,這一點他沒有提到。可能觀察得不仔細,也可能是視而不見,對學者來說,這是不可原諒的。還有可能是井太深,但我不相信宋朝就沒有淺一點的井。用陰陽學說來解釋這個現象不大可能,也許一定要用到幾何光學。雖然要求朱子一下推出整個光學體系是不應該的,那東西太過復雜,往那個方向跨一步也好。但他根本就不肯跨。假如說,朱子是哲學家、倫理學家,不能用自然科學家的標準來要求,我倒是同意的。可怪的是,咱們國家幾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出不了自然科學家。

  現在可以說,孔孟程朱我都讀過了。雖然沒有很鉆進去,但我也怕鉆進去就爬不出來。如果說,這就是中華文化遺產的主要部分,那我就要說,這點東西太少了,攏共就是人際關系里那么一點事,再加上后來的陰陽五行。這么多讀書人研究了兩千年,實在太過分。我們知道,舊時的讀書人都能把四書五經背得爛熟,隨便點出兩個字就能知道它在書中什么地方。這種鉆研精神雖然可佩,這種做法卻十足是神經病。顯然,會背誦愛因斯坦原著,成不了物理學家;因為真正的學問不在字句上,而在于思想。就算文科有點特殊性,需要背誦,也到不了這個程度。因為“文革”里我也背過毛主席語錄,所以以為,這個調調我也懂——說是誦經念咒,并不過分。

  二戰期間,有一位美國將軍深入敵后,不幸被敵人堵在了地窖里,敵人在頭上翻箱倒柜,他的一位隨行人員卻咳嗽起來。將軍給了隨從一塊口香糖讓他嚼,以此來壓制咳嗽。但是該隨從嚼了一會兒,又伸手來要,理由是:這一塊太沒味道。將軍說:沒味道不奇怪,我給你之前已經嚼了兩個鐘頭了!我舉這個例子是要說明,四書五經再好,也不能幾千年地念;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換著人地嚼。當然,我沒有這樣地念過四書,不知道其中的好處。有人說,現代的科學、文化,林林總總,盡在儒家的典籍之中,只要你認真鉆研。這我倒是相信的,我還相信那塊口香糖再嚼下去,還能嚼出牛肉干的味道,只要你不斷地嚼。我個人認為,我們民族最重大的文化傳統,不是孔孟程朱,而是這種鉆研精神。過去鉆研四書五經,現在鉆研《紅樓夢》。我承認,我們晚生一輩在這方面差得很遠,但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四書也好,《紅樓夢》也罷,本來只是幾本書,卻硬要把整個大千世界都塞在其中。我相信世界不會因此得益,而是因此受害。

  任何一門學問,即便內容有限而且已經不值得鉆研,但你把它鉆得極深極透,就可以挾之以自重,換言之,讓大家都佩服你;此后假如再有一人想挾這門學問以自重,就必須鉆得更深更透。此種學問被無數的人這樣鉆過,會成個什么樣子,實在難以想象。那些鉆進去的人會成個什么樣子,更是難以想象。古宅鬧鬼,樹老成精,一門學問最后可能變成一種妖怪。就說國學吧,有人說它無所不包,到今天還能拯救世界,雖然我很樂意相信,但還是將信將疑。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網上有所的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和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指出,我們立刻刪除,本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

天水在線-讓世界了解甘肅天水

天水在線-今日天水新聞門戶

| 浙ICP備05082053號-1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天水在线-天水生活门户网鉴黑担保网-最权威的全网担保平台-信用菠菜额度担保网-500万担保平台网投-全网担保网qwdb-全网担保平台曝光-菠菜担保论坛-全网担保网论坛